您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各科教研组>>历史组>>教学资源>>阅览文章 >

教学资源

人教版必修1电子书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8/11/9 15:30:47    浏览量:706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7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在东方,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建立起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在西方,英王与国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宣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晖,很快地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浪高过一浪。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学习建议】

●本单元内容涉及很多世界史知识,学习时需要注意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  

●将历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考察,探究为什么中国人民多次反侵略战争都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赢得了胜利。  

●有条件的。可以到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也可以访问战斗老英雄,取得第一手资料,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与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资料较多,可以适当利用,充实教学内容。

10课   鸦片战争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向海外扩张。1759年英国占领孟加拉,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势力;1819年,侵占新加坡,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要道,侵略步伐加快;1824年部分占领缅甸;1838年侵入阿富汗。这样,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已经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

◎虎门销烟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那时候,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受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求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

略战争。    

资料回放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yìyì )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中》

◎鸦片战争

   1840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在议和时,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当英军用洋炮洋枪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用大刀长矛,同敌人浴血战斗。将士们“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历史纵横

当年,英国海军舰船虽然主要靠帆力航行,但也装备有蒸汽机作动力。大型木质装甲舰有两层或三层,可装配几十门、甚至上百门大炮。英国侵华舰队中,最大的战舰载炮74门,最小的战舰“阿勒琴”号,载炮10门。而清朝水师提督乘坐的战舰是木质帆船,火力还抵不上“阿勒琴”号。

1842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历史纵横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战火再燃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不久,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学思之窗

一名英国侵略军军官,曾对圆明园之劫有这样的记述:“(纵火焚园的)命令发下之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木中蜿蜒曲折,升腾上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一缕的浓烟密雾来……不久,这一缕一缕的烟,聚成一团一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亏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欧阳采薇译《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

思  考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将东方文明的精华焚毁?

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9课;必修314课。

本课要旨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o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学习延伸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①这里指英王。

②财产,指鸦片。因为正直的英国人都认为贩卖鸦片是极不道德的,所以,史律将“鸦片”故意说成是“财产”。

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广东花县的秀才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未中举。回家后,他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从中受到启发。这本小册子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于是,洪秀全萌生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想法。随后,他创立拜上帝教,以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乘有利时机,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洋货大批涌人东南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刮百姓;再加上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暴动,此伏彼起。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1851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不久,洪秀全称“天王”。他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连战连捷。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接着,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至此,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历史纵横

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依靠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安徽桐城一个有文化的地主曾作诗哀叹:“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ying)其乳。西庄有佃狠如羊,掉头不顾角相当。”

◎天国悲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接着,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学思之窗

1856年,杨秀清借“天父下凡”,请洪秀全到东王府。他借天父口气对洪秀全说:“你与东王都是我的儿子,东王有这么大功劳,为什么只称九个岁呢?”洪秀全回答:“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并答应在杨秀清生日那天举行封典。一国不能有两个“万岁”,这等于要洪秀全让位。洪秀全感到事态严重,密召在外领兵督战的韦昌辉、石达开,火速回京。韦昌辉接到天王密诏,连夜赶回天京,  包围东王府,次日清晨杀死杨秀清。

思 考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让洪仁开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开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又攻破清军驻扎江南的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回苏州。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太平军将士同围攻天京的湘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历史纵横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实际上是采取观望态度。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1861年,英国参赞巴夏礼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断然拒绝。这与清政府开门揖盗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照。

本课要旨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ff--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

 新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分组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①,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可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中锋向前掩护旗舰。致远舰中弹受伤。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随后,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①虾夷,北海道古称。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历史纵横

《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学思之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

   留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①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

 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慈禧太后当天清晨闻讯,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历史纵横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掠,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界。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联军官兵携带刀枪,三五成群地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搜寻财物。他们翻箱倒柜,将想拿走的东西席卷一空。侵略者还肆意纵火,疯狂屠杀居民,甚至以杀戮难民取乐。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 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9课。

本课要旨

明治维新后,曰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起了甲午中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学习延伸

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之后,作为胜利者的权利,  日本除要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之外,还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  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日本教育制度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①奥,指奥匈帝国。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穷苦人求医,他不仅免收诊费,而且赠送药品。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会党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武昌起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学思之窗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还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思考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

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历史纵横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在东辕门外与大股清军遭遇,双方激战一昼夜,最后只剩黄兴等少数人带伤逃走。后收硷尸体,得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历史纵横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个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但是,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子找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它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袁世凯手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0课。必修3第第15、16课。

本课要旨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入人心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二、学习延伸

收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资料,同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进行较,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随后,中国派出50万人,奔赴欧洲战场,担负起军事工程、战地工程及后方服务等繁重的战勤任务。那时候,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五四风雷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

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

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

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5月19日,北京26所大中学校实行了总罢课。面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学生们不畏强暴,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爱国讲演等行动。这块纵为45.5厘米,横为64.3厘米,用毛笔写着”北大讲演队第九组”的布旗,就是北京大学学生在当年讲演时使用的。而今,这面旗帜的图案又被镌刻在当年学生集合地点的墙上。

   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不断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

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资料回放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①曹汝霖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时任币制局总裁。章宗祥是山东问题换文的签字者,向日本借款的经手人,时任驻日公使。

◎中国共产党诞生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 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名单

地区

代表姓名

上海

李  达  李汉俊

北京

张国焘  刘仁静

长沙  

毛泽东  何叔衡

武汉

董必武  陈潭秋

济南

王尽美  邓恩铭

广州

陈公博

旅日

周佛海

陈独秀派遣

包惠僧



历史纵横

中共“一大”闭幕不久,陈独秀辞去广东政府职务,到上海专做党的工作。中央局根据“一大”党纲和决议,拟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于1921年11月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的形式,由陈独秀签署,发往各地。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于明年七月开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三个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够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对开展工人运动做出部署,确定“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大会”;还要求“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中央局领导全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学思之窗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俘、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他们看中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任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7月15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血洗武汉三镇。不久,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3第15、16、17课。

本课要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二、学习延伸

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7月,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止了总书记的职务,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这次行动。30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历史纵横

  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有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由原叶挺独立团改编而成;第二十军,军长贺龙。这三支武装都被武汉国民政府派驻九江一带,参加“东征讨蒋”。1927年7月26日,汪精卫通令叶、贺到庐山开会,将部队集中到德安,企图消灭这两支革命武装。当时,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他赶往叶、贺驻地,通报了汪精卫的阴谋。叶、贺决定把队伍开往南昌。在南昌,中国共产党还掌握有朱德领导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而敌人在南昌附近的总兵力才三千令人。

192781,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两万多起义军经过几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准备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行北伐。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土地革命

   192787,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

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

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

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资料回放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从1930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①1928年5月合编时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红军长征

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那时候,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思之窗

遵义会议结束后,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米、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1935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317课。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谈谈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

二、学习延伸

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①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6课  抗日战争

   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这是日本天皇裕仁在宣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此刻,守候在收音机旁倾听的日军官兵几乎全部惊呆,没料到进行多年的战争,得到的却是无条件投降的下场。

   在这同一时刻,坚持了八年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我们终于胜利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

◎全民族的抗战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历史纵横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77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人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1937813,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坚守在宝山县城的约五百名中国官兵,遭到日军三十余艘舰艇的炮击和大批飞机的轮番轰炸,城内一片火海。营长姚子青率领守城勇士,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决心,激战两昼夜,最后在巷战中全部壮烈牺牲。10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副团长谢晋元率约八百名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二百多人。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屠杀的手段极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

   1941年初的一个黎明,一队日伪军把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团团围住,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到村西一个大坑里,逼问八路军的去向。潘家峪人宁死不屈,拒不回答。丧心病狂的日军就用机枪、手榴弹进行残酷屠杀。在这次惨案中,全村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学思之窗

日本侵略者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但是,他们侵入中国后,对于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极其残忍丧失人性的屠杀。他们把一位青年拉到街上,剥光衣服,用硫酸浇到身上,再逼令其行走,直至倒地而死;把俘虏的士兵捆在柱子上,用锥子刺成血人,再用刺刀穿透喉咙;把难民捆起来,当成拼刺刀的靶子活活刺死;还轮奸孕妇,又剖出腹中胎儿,挑在刺刀上戏耍等。

思考

◎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抗战的胜利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我国军队还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英军一部被日军在缅甸包围。经过激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献县回族人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后来,这支部队改称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回民支队转战冀中平原、冀鲁豫根据地,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闻风丧胆。毛泽东曾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815,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本课要旨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曰战争的伟大胜利。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931年至1945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二、学习延伸

2003年8月4日上午,中国公民李贵珍在齐齐哈尔市一个工地上发现五个铁桶,其中四个整体完好,一个在挖出来时被弄破,里面的“油”溅得到处都是。李贵珍和同伴将这几个铁桶切割开,送到废品收购站,并将桶内的油状物倒在水坑里。当天晚上,李贵珍等人先后出现头痛、眼痛、呕吐症状,被送到医院,确诊为芥子气中毒。在十几天里,就有四十多人中毒,李贵珍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芥子气中毒事件,毒源就是当年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曾有“毒剂王”之称。1937年,日军在齐齐哈尔设化学武器部,后称“五一六部队”,进行毒气研究。日本投降前夕,“五一六部队”将大量化学武器就近掩埋或遗弃。目前,中国已有十多个省发现过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约有两千名中国公民在和平年代受到伤害。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两百万枚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炮弹。

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中或直接采访受害人,收集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分析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

17课    解放战争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国民党特务、打手七八百人提前进入会场,他们夺走扩音器,破坏大会。大会总指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刚走到台上,就被特务包围。台上台下,特务、打手大打出手。李公朴被踢倒,头部被铁尺打伤,血流不止。郭沫若大喊“请勿打人”,也遭毒打,眼镜被打落。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身负重伤,文稿被抢走。许多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遭到毒打。较场口事件后不久,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内战的爆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为争取和平,1945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10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1946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学思之窗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思  考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947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资料回放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诚,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接着,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人民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迅速人关,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他们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切断了敌军西逃南窜的去路。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

历史纵横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北平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庄严威武的入城仪式,人民解放军军容整齐,步伐矫健,经前门大街进入北平市区。北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欢庆古都北平的新生。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但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421,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千帆竞发,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317课。

本课要旨

1946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6月开始战略反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

二、学习延伸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联系现实讨论,“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分享到: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发布:校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储老师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