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首页>>各科教研组>>地理组>>阅览文章 >

地理组

我校成功举办江宁区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大赛

2025/10/22 8:32:48    浏览量:

2025年10月10日,南京深秋如画,学韵满堂。为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生根,探索地理课堂教学新路径,由江宁区教研室主办、江宁高级中学承办的“江宁区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大赛”在我校圆满落幕。本次大赛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中的《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 为课题,六位老师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同课异构”教学盛宴,多维度诠释了地理学科的深邃与魅力,为全区地理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范例,有效促进了区域教研的深度交流与共同成长。

南师附中的王奇希老师以“浙江青田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这一神奇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课堂围绕“茭鸭系统如何形成?”“茭白与麻鸭如何共生?”“该系统面临哪些挑战?”等核心问题展开。学生们在分析“鸭除虫、鸭肥田、田养鸭”的生态循环中,深刻理解了区域整体性即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有机统一与相互制约,将“人地协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心。



临江高中的欧敏媛老师放眼全球,以“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 为情境,设置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探究任务。从认识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得出大分水岭西侧缺水原因,到分析调出地与调入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再到评估调水工程对西部地区混合农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老师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例子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江宁高中的徐铭佳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场生动的“拉布布研学之旅” ,带领学生跟随卡通形象“拉布布”的脚步,走进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课堂充满了探索的趣味,先探稻鱼共生之因、再析稻鱼共生之困、最后寻稻鱼共生之策。“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学生从案例中深刻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这一创新设计,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转化为一次可感、可知的探索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实践力。



天印高中的李锐老师围绕“稻鱼共生系统”,运用AI设计“渔女”形象,讲述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课堂活动从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视角分析“稻鱼共生系统”的形成;然后运用AI生成图片,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稻鱼共生系统”的循环过程,并引出其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后让学生思考“稻鱼共生系统”面临的挑战,由此归纳区域要素关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



东山高中的林贵萍老师以“长江源于哪里?”为导入引出课程主题“苏青携手、共谱新篇”,林老师先用AI生成青海区域景观图,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区域要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各要素如何影响区域发展,并围绕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内涵,设计了三个主题环节:“青海之困,解梦贫苦”、“苏青携手,逐梦脱贫”、“因地制宜、圆梦共赢”,林老师上课环节层层嵌套,逐步深入,师生情绪饱满,学习氛围十分融洽。



秦淮高中的纪旭老师另辟蹊径,将课堂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世界分章节展开,序章里通过图片带学生了解何为区域要素,第一章“百废待兴”分析区域要素的影响,第二章“危机出现”讲述区域要素间的关系,之后纪老师以课本上的案例“法拉吉”引出第三章“真正的危机”和第四章“大发展时代”,最后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来到游戏的结尾“希望的曙光”,游戏与案例的结合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江宁高级中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校一流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大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


         撰稿人:杨云,汪静    校对人:徐济琴   审核人:孔素琴

分享到: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发布:校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储老师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