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通图

国旗下讲话

当前位置:首页>>学生成长>>国旗下讲话>>阅览文章

环境保护在心中,垃圾分类在手中

阅读:5813 次   发布者:rz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0/10/27 9:29:51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环境保护在心中,垃圾分类在手中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自然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可如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生活垃圾是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当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垃圾490万吨,高出其可再生资源的近6倍。虽然垃圾可以通过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以达到降低污染的效果。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却是非常昂贵,而且在更多的地方,垃圾则是常常被简易堆放和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其实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它应该是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果将这些生活垃圾资源化并回收利用,将会是人类拥有的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垃圾的产生,但我们却可以减少垃圾给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减少垃圾的排放,改善生产、生活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垃圾分类的方法,解决垃圾处理和污染等问题。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减少垃圾污染,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南京市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共创美丽家园,诚邀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履行社会责任,做垃圾分类的承诺者、践行者,共建“强富美高”新南京。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学校特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并由学生转达各自家长共同发出“垃圾分类,我来参与”的全员倡议:

1.全体师生与家长要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理念,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2.将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自觉分类,并投放到指定分类收集容器内。

3.自愿接受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志愿者的监督和劝导,自觉培养正确分类方式和习惯。

4.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培训、公益考察等活动,充分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生活理念。

5.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带动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共同履行垃圾分类,发现垃圾不分类、乱投放等行为,要及时劝导和阻止。

6.人人争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员,让垃圾分类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7.校园垃圾分类标准:

学校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1)可回收垃圾(指:纸类、塑料制品类、金属类、玻璃类等能变卖的垃圾)。

(2)厨余垃圾(指:食堂剩饭剩菜,菜根菜叶、废弃油脂等)。

(3)有害垃圾(指: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

(4)其他垃圾(指:瓜皮果壳、清扫路面绿化带的落叶、杂草、草皮、碎屑等垃圾)。

(5)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医疗过期药品等则由相应部门进行专业的回收处理。

8.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要求:

(1)学校在教学区、各功能场馆及校园主干道周边相应位置均设置有组合型垃圾箱,一侧为可回收垃圾箱,另一侧为其他垃圾的垃圾箱,全校师生员工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将垃圾放入相对应的垃圾箱内,各班各室设置不同种类的垃圾袋(或盒),按要求分类投放集中处理。

(2)废弃纸品、快递包装盒、塑料饮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及其它可经加工进行重复利用的废弃物均必须投入到可回收垃圾箱。

(3)各班各室清扫的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必须统一集中倒入学校指定的组团垃圾通道或指定的贴有“其他垃圾”标识的垃圾箱(或桶)内。

(4)厨余垃圾:食堂剩饭剩菜等废弃物由食堂指定专人集中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废弃油脂由相关证照齐全的专业机构人员集中回收。

(5)有毒有害垃圾和废旧电子垃圾等,集中投放至规定的有害垃圾专用箱,由总务处定期收集统一处理,并做好相关台账记录。

(6)校园改扩建工程建筑垃圾由施工单位妥善集中处理。

老师们、同学们,也许大家会觉得垃圾分类有些麻烦,但是,可回收物积少成多,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我们的举手之劳,必将会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垃圾的节能减排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老师们、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请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开始吧!

总务处副主任 王冬

你对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网络管理员联系,建议采用1024*768以上屏幕分辨率浏览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发布:校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储老师 留言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699号  联系电话:025-52173900

苏ICP备05008523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