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通图

母校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首页>>九秩校庆>>母校记忆>>阅览文章

【九秩校庆】母校记忆:我们县中,那三年——姚伟

发布者:熊代厚 来源:德育处   发布时间:2024/5/22 7:47:01



我们县中,那三年

                                      

                                           姚伟


导语:我们也一直都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


高中三年,母校到底教会了我什么?我想,是奋斗的意义,是生活的态度,是长久的陪伴,是做人的道理。1994年至1997年,在青春最美好的三年,在江宁县中学,我与一生的师长和朋友们相遇。

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

我的孩子正在读高二,从初三开始到高一,他时常问我,他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他最终是大抵自己找到了答案,现在,已经不再提起。其实,在他那个年纪,我们也会经常不知道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我们班四五十名同学,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每个人都异常努力的学习着。我们常相互打趣,这个作业不想写了,这个试卷不想做了,但背地里,每个人都恨不得把作业写到起飞。夜晚,回到宿舍,抓紧洗漱完毕,当然,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都是凉水一冲,等自来水都要排队,衣服随便在水里揉一揉,挂起来完事。就等楼下阿姨,一声大叫,“熄灯了”,关灯后不久,被窝里就有手电筒的灯光亮起,又有人偷偷学习了,其他人也都睡不安稳了,脑子里有个永恒的问题——“我要不要也再做一会作业?”高三时,大家又开发出了“加班”的新途径,熄灯后,偷摸爬起来,去往锁门的教学楼,顺着水管爬上二楼,再回三楼的教室,点蜡烛自习。因为行为过于危险,这条新渠道,很快被学校堵死了,增派了夜里值班的老师。

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拿一份体面的工资?是,也不是。毕业三十年,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依然是普通人,但都在各自的岗位继续奋斗着,也有同学,在重要的岗位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点突破。我想,是时间,已经把努力学习的答案告诉了我们。于我自己而言,学习是为了避免无知,让我成为一个有温度且会思考的人。这也是母校告诉我的道理。

我们到底如何生活?

从农村来到县城,我们都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学校一个月会放一次假,每次回家,都是大费周章,比如我,住在禄口,要先坐公交去往河定桥,接着要坐去往铜山的中巴车,售票员永远都会告诉你,上车就走,但永远都是上车就等,不到车实在装不下人,不会发车。回家一趟,要两三个小时,当然,还有许多比我耗时更长的同学。所以,我们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周末,会有半天的自由休息时间。

县中是宽容的,休息时间,校门永远是打开的,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得以去感受县城的生活。偶尔,可以到外面的饭店,去买一份五块甚至八块的盒饭,有鸡腿,有大肉。可以到县图书馆去看录像,只要在熄灯之前赶回来就行,我们也从那时起,认识了各个港台明星。可以到县文化馆的活动中心,打个台球,溜个冰。我们的校园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是充满了整个小县城,充满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母校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使你还是一个学生。

你的生活方式,最终,是你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父母告诉你的,也不是学校要求你的。

我们到底该如何陪伴?

高中三年,印象是深刻的事是什么?是高二时的几场足球比赛,三十年过去,同学聚会时,也时常谈起。

我们班在高中二年级的足球比赛中,在八个班级里,拿到了冠军。足球是我们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县中的操场上,草是永远都别想长起来的。高中三年,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各种斗智斗勇,见缝插针的找时间踢球,班主任来抓就跑。其实老班是个足球高手,就是怕踢球影响我们学习,但那次比赛,他是我们班最坚实的支持者。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如果这是你的热爱,你应该在什么时候,花什么样的精力在你的爱好上。

工作之后,同学们还继续在一起踢球,球队起名就叫“97老友”,一直到现在,都是快奔五的人了,还保持着每周一赛。偶有外地同学回宁,我们最高级的欢迎仪式,就是组织一场足球赛,并在球场上挂上横幅“欢迎XXX同学莅临南京指导工作”。我们相约,先踢到55岁再说。感谢母校,让我们一直保持着运动的爱好。

毕业三十年,我们很多同学,一直都陪伴着彼此,我想,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时常见面,经常沟通,不忘彼此。

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2017年,我和朋友们发起了一个小小的公益活动,取名“乡村校园改造计划”,想为一所宁夏的乡村小学做硬件改造,需要筹集一部分资金。我在班级群里说了此事,班里的老韩,二话不说,转了5万给我,解决了那一年所有的改造费用,我们用这些钱给学校铺设了篮球场,美化了校园。此后的两三年,他都是这个活动最大的“赞助者”,一直到活动拥有了更多的筹款渠道和更多热心的人。那一年,班里几位同学跟我一起去了乡村学校,并坚持至今。

到现在,活动已经持续了七年,我们去往七个不同的省市,投入了200万左右的资金,改造了九所乡村小学,并帮助各乡村学校的村民售卖他们的水果、农产品,当然,咱班的同学都是主力购买人群。活动也得到了一些方面的认可,我们互相鼓励,并一直坚持着我们做活动的初心,当你有一点点多余的能力,就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等我们有了孙子孙女,也可以吹吹牛,当年爷爷奶奶,还是为社会做了一点点贡献的。

其实,这一点品质,得益于那三年,我们的任课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并在之后数十年岁月里,一直关心着我们包括我们子女们的成长。我们也一直都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感谢,班主任王磊老师,化学张发新老师,语文姚孝明老师,数学王文实老师,物理万世成老师。感谢我们的母校,90年,生日快乐!


*** 作者简介:姚伟,1997年毕业于江宁县中学,现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晨报记者。


你对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网络管理员联系,建议采用1024*768以上屏幕分辨率浏览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发布:校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储老师 留言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699号  联系电话:025-52173900

苏ICP备05008523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