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的“我”
王家宝
一座硕大而洒满阳光的苗圃,生机盎然。园丁们在用智慧与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每一株嫩苗,并把这一茬又一茬茁壮成长的他们,输送到“森林”里。这,就是我们日益眷恋着的母校—江宁县中。在这里,“诚实、严格、勤奋、创新”蔚然成风;在这里,我们立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在这里,我们奠定了广博的学识基础;在这里,我们积蓄了旺盛的体能素养。
时光荏苒,母校华诞九旬了!值此九秩校庆,走出县中校门的我们,纷纷以各自不同的表达,感恩母校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浇灌。在无数个“我”的大海里,我,就是那海中一粟。
4月20日,我牵头组织策划了七四届高中二班同学毕业50年庆典,称之“五秩班庆”。母校现任校长戎仁堂应邀到会致辞,办公室主任彭功军代表班主任张冲老师接受二班同学“敬师之礼”,给予校友莫大鼓舞。在我主编班庆画册《重逢》过程中,还与母校现今高三(2)班互动,增设“专版”。以穿越半个世纪时空的形式表达,让后生窥见50年前母校高中二班学长刻苦求学的励志过往,让学长校友目睹当今的二班同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发奋读书、备战高考的形态,使薪火相承成为母校的时代佳话。在筹备班庆的一年间,我搜集了大量学时追忆的素材,常常沉浸在母校读书的快乐时光里,始终绕不开的也正是“我与母校”的情愫。
当校庆组委会发来约稿邀请时,我欣然应允。思索片刻,作为50年前高中二班的班长,我欲借此与现今的高中二班同学分享自己经历的几个不同际遇的片段,或许能帮到他们。
曾经的县中,使我十分满意地完成了高中各科学业。同时,让我青春梦碎的事也发生了,那就是没能在校等到全国高考“梦圆清华”的高光时刻。然而,回望背影,仍觉自信从容。这份自信源自母校给我铸下的“初心不改,终身努力”之魂。在校时,学校“工宣队”始终把“铸魂育人”放在首位,利用主题活动、政治课、征文、广播、墙报班级评比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定位学生的“三观”;同时又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学生面对人生挑战的意志力。让每个走出校门的县中人,不会迷失人生方向。
曾经的班主任,他教会了我“矢志努力,决不放弃”的坚守之道。她,就是张冲老师,我一辈子忘不掉的名字。
曾经的我,好学上进,以人友善。毕业当天,拍完毕业照,我拿着“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证书,不舍地沿着学校四合院走了三圈。此时,细心的张冲老师发现了我,她走了过来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回去吧,争取贫下中农推荐,好好复习不要丢,遇到难题,来校找我,我希望你能读到博士。”师生同框的这一幕,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且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大,领着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围在父母跟前。当我每天看到父母在地里辛勤劳作而疲惫不堪的身影,我心里十分心疼。于是,我边上学边放牛,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家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放牛,一直放到高中毕业。立志改变命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报答父母,这是我儿时的一个诺言。从此,“努力和奋斗”这两个词,就一直伴随着我,始终不敢懈怠。不过,那时“志”的内涵,还是简单了点儿,直接了点儿。
当青春第一个梦碎后,我又去筑第二个梦,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了南京警备区特种文化兵,带笔从戎。在军旅文化建设风生水起时,不巧遇上了“大裁军”,结果我的“军校梦”又碎了。
回乡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这差事表面上很光鲜,实地里时常也很狼狈。在刻苦钻研放映技术的同时,我仍不忘复习迎考。辗转乡里,不畏艰难,骑着三轮车,把当年喜闻乐见的电影送到了父老乡亲的家门口,深夜放完电影,还要把设备送回乡里。恢复高考来了,因工作变动,我被调到农村大队工作组。还记得,当时我带领农民在田里干活,乡里来人通知我报名高考,我高兴极了。从泥巴地里走上来,洗一洗脚上的泥,套上一双鞋就去报名了。过了没几天去考试,结果差了三分。据说若是插队知青,可降低10分录取,那时我只算回乡知青。后来听说那次恢复高考的试卷是面向“老三届”的,大量内容我在高中没学过,“大学梦”就这样再一次破碎了。后来我遇上了征地农转非,跳出了“农门”。
来到县影剧公司从事电影宣传工作,我“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来。主编《江宁影剧报》、画幻灯片、操作摄影暗房、办“电影画廊”、绘制巨幅电影海报、培训全县电影美工、组织全县电影宣传月活动等等;还兼职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取得了大学文凭。为了改变自己的县办大集体性质,我终于考上了全脱产的江苏省文化学校电影管理专业,获得了国家干部身份。
在县文化局分管社会文化管理工作期间,我带领团队深入社会文化市场检查、调研,探索解决文化市场一度乱象的新路径,思考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进入市场繁荣发展的未来方向。在《艺术百家》学术杂志(1995年第一期),我发表了一篇题为《ICS新思维与社会文化管理》的学术研究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全国多种学术刊物纷纷转载。记得时任《艺术百家》主编苏位东对我说,“迄今为止,你是全国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应用于社会文化管理实践的第一人”。他还嘱咐我编著《社会文化管理学》,以此指导全国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实践。同年,我被中国未来研究会吸纳为研究员。
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期间,作为文化顾问的我,为江宁黄龙岘、钱家渡、溪田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原美丽乡村和陕西省洛南县溪乐谷秦岭美丽乡村项目,策划编制了《乡村文旅运营方案》系列,给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国家样本和“百村”范例。
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觉得,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尤为重要。我一直践行的信条是:千思百问,脚踏实地;雷厉风行,精益求精;入得雅堂,下得陋室。简言之,谋划要虚实兼备,干事要既快又好,为人要能伸能屈。
梳理走出校门50年,直面人生的九次转折,回望自己的数个背影,能莫叹年华虚度而足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班的同学们,面临高考,希望你们竭尽在校所学,认真答好每一道题,自信笃定地拿到高分,去圆你们的大学梦,奋斗正青春。当你们走出校门迎接各种挑战的时候,希望你们凭借母校给自己系上的“第一粒纽扣”,筚路蓝缕,开启新的人生之路;挺膺担当,勇于征服荆棘和挫折,创造美好的未来。
王家宝,1974年毕业于江宁县中学,现任南京柯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系中国未来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电影电视动漫艺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