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相长,9月25日我校语文组举行教研组公开课展示活动。每堂公开课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语文课堂的诗意之美与思维深度。
陈园老师在高二(15)班开设《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本课围绕“咬文嚼字”“文本对比”“辩论思辨”“梳理追问”四重任务,层层推进,展现了鲁迅笔下矛盾与隐晦的张力,以及个人写作的抗争与独立的女性形象。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容,陈老师呈现了一节富有学术气息的精彩语文课。
程畅老师在高二(3)班进行了《春江花月夜》的公开课展示。课堂伊始,程老师以《古诗十九首》与《赤壁赋》中的名句巧妙导入,将学生带入关于时间、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场景。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核心意象——“月”,并带领学生剖析诗歌结构,从“月下之景”到“月下之思”,再到“月下之情”,层层深入,展现了作者的胸怀与格调。与此同时,她指导学生重点品析了“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等词句的精妙表达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柏文姝老师在福宁路校区高二(4)班开设《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课堂围绕新闻的定义和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本文“独特的视角”“结构的创新”“情感的克制”等与众不同之处,体会本篇新闻报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一年级李牡丹老师围绕“归”字,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归园田居》一诗,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并探讨了他的人生选择与诗歌风格。
课后,特级教师冯为民对公开课进行了专业点评与指导。冯老师高度肯定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认为教学切入点“小而精确”,起到了“见微知著”“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同时,他也提出宝贵建议:教师应进一步依据教学五种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的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剖析,使课堂的思维路径更加明晰。此外,教师还需着力突出课堂重点,通过精心打磨课堂结语,使之与导入环节形成首尾呼应,从而强化整体教学架构,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引向高潮,实现深度学习的育人目标。
撰稿人:程畅 审核、校对人: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