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语文教研围绕“深度阅读”的课堂实践研究,由新老教师联袂登台,为大家献上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
上午第一节,高二年级陈立开设《将进酒》一课。课堂伊始,陈老师以一首“读寻李白”导入课堂,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诵读过后,陈老师引导学生用两个字形容初步感知,学生们积极回应。“豪放”“洒脱”等词汇脱口而出,瞬间营造出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随后,陈老师带领学生梳理了李白的人生轨迹,从其得意时的供奉翰林,到失意后的赐金放还,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紧接着进入初读环节,陈老师明确提出“读准字音、读懂文义、读准节拍”的要求,还针对性地纠正了“恣”“谑”等字的读音,将诵读与文言基础落实巧妙结合。
在品读环节,陈老师以“这首诗里有一个怎样的李白?”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们热烈讨论,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感受到李白的自信,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里体会到他的豪迈,从“但愿长醉不愿醒”中感受李白并非真要避世,而是以消极反抗的姿态蔑视权贵。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陈老师的课堂,以诵读为基、以探究为核,为语文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9月19日下午第二节,高一年级王凡老师开设了《声声慢》一课。王老师以“两幅图片哪一幅图更适合做《声声慢》的背景”这一问题开启了课堂教学,学生们通过诵读立刻发现作品的感情基调,词作选用的意象等,初步了解诗歌,选出了更合适的一幅图。随后围绕词作中“守着窗儿”一句探究“窗”在本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王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
首先通过细读诗歌,寻找作者看见了窗外的哪些景物,这些意象在词中有怎样的意蕴。学生们积极讨论,在探究“雁”时联系所学过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探讨这一意象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解说“黄花”时与“人比黄花瘦”关联,明确“黄花”不仅有自然景物之衰败,还喻指作者年华逝去。学生积极参与发言,王老师适时补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继续探讨“风”“梧桐”“细雨”等意象背后的情感。由此看出“窗”不仅是作者观察外物的端口,也是宣泄内在情绪的端口,它沟通内心与外景两个空间,触发了诗人的诗兴。
之后王老师带领学生探讨“守着窗儿”这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引导学生品味“到黄昏”与“在黄昏”的区别,并继续追问作者为何不走出屋子,而要守着窗,激发学生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最后王老师带领学生领略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中的“窗”,发现闺怨诗中的主人公被禁锢,窗是她们探寻外界的媒介,是对封闭世界的反抗,是美学的意境。
课后,特级教师冯为民老师点评这两节课。冯老师指出教师以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追问式设计,抓住核心意象,通过品味用字的不同带给读者的不同感觉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方法得当。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一些话语的表述上要规范,也可补充词的基本知识或者反向探究选出的图片是否还有不合理之处等环节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研组青蓝相继,各展风华,课堂虽已结束,但探索求知的热情仍在延续。
撰稿人:王凡 审核、校对人:沈童